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中國“十四五”時期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規劃》的發布有哪些重要意義?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面臨哪些挑戰?加快數字化轉型,企業還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本報特邀業內專家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專家圓桌
盤和林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于佳寧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共同主席、火大教育校長
劉向東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排名不分先后)
1.如何看待《規劃》發布的意義?
盤和林:《規劃》的發布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數字經濟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配套體制機制建設方面,通過軟環境和硬環境的建設將為中國數字經濟開拓面向未來發展的新路,掃清發展中可能面臨的障礙。
具體來看,有以下幾方面意義:一是明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規劃》開篇提到“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將數字經濟定位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以剛性指標指導未來數字經濟發展。比如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具備可執行性和政策剛性,能夠有效指引數字經濟發展。
三是重視數據要素流通對數字經濟的驅動作用。《規劃》著眼于從數據采集,到數據標注、清洗、脫敏、脫密、聚合、分析等環節的全鏈條建設,以改善數據供給渠道和數據產業鏈鏈條的方式,暢通數據流通,同時踐行數據安全。
四是強調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發展。《規劃》系統性地給出了未來政策層面推動數字產業發展的方法。
五是關注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規劃》從治理體系和安全體系兩個方面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治理體系方面,強調監管技術在監管方面的重要性、發展和監管之間的平衡、協同和監管機制在監管中的重要性以及考慮發揮社會主體能量完善監管。在安全體系方面,著眼于建立預警機制,防患于未然。
六是將數字貿易和國際數字合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于佳寧:《規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作出了系統部署,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對中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突出數據要素價值。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引擎,協同推進技術、模式、業態和制度創新,切實用好數據要素,將為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帶來強勁動力。數據紅利將是繼人口紅利之后的第二波要素紅利,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實現數據要素的高效配置,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一環。
二是帶動產業提質增效。發展數字經濟,“數字產業化”是手段,“產業數字化”是目的。數字化促進了產業提質增效降本減存,重塑了產業分工協作新格局,也孕育了新業態、新模式,加速了新舊動能轉換,構建了現代產業體系,筑牢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
三是促進經濟循環暢通。通過提升數字化供給水平,可以進一步拉動數字化消費,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促進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四是規范數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快速擴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規范的問題較為突出,迫切需要轉變傳統發展方式,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提高數字經濟治理水平,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道路。
劉向東:《規劃》作為數字經濟領域的首部國家級專項規劃,對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加快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有助于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數字技術正成為促進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新動能。
二是有助于推進供給體系優化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數字經濟特別是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比重,將有效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引導各行各業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尤其在持續升級的數字基礎設施之上拓展發展的新空間,打造構建智能化、網絡化和高端化的經濟新形態和商業新模式,將為建設現代經濟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有助于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和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加快發展數字經濟,需要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促進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形成基于數據的生產、交易、流通等各類市場機制,同時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為經濟社會安全發展營造良好的監管環境。
四是有利于實現供需高水平動態適配,提高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可以有效打破時空隔離和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綜合優勢,通過有效的數字化平臺促進供需高效銜接和適配,降低從生產到消費各環節的成本,為暢通經濟循環創造更多價值。
2.當前很多企業開始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面臨哪些挑戰?
于佳寧:中小企業在數字轉型方面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底層設備數字化基礎薄弱、數字化技術不夠成熟、數字化商業模式創新艱難等方面。數字化轉型是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企業產品形態、業務流程、服務場景、運營體系、財務機制等方方面面的徹底革新,建立一整套數字化體系。
首先,企業要結合行業特點加快建立完善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僅要建設ERP、MES、SFC等數字化系統,還要形成一個更加智能化、數據驅動的管理和運營體系,這有助于決策者在海量的運營數據中分析企業運營現狀,最終提升客戶體驗和運營效率。
其次,企業要建立適應數字化轉型所需的組織結構,也要培養從企業領導者到普通員工的數字化的思維與能力。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考驗的不僅是企業的數字化應用能力,同時也考驗企業組織結構面對數字化的推動能力,以及公司決策者和員工對數字化的適應能力。
最后,要關注“元宇宙”等數字化變革新方向。元宇宙是新一代互聯網Web3.0,將是一個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新空間,有望將數字經濟帶入新的發展階段。數字人、數字藏品、數字房產、數字孿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元宇宙時代層出不窮,也代表著下一階段數字化轉型新方向,各類企業應保持關注。
盤和林:一是企業對數字化認知不夠深入。大多數企業存在路徑依賴,對于新產業、新模式、新技術,中小企業有畏難情緒。
二是企業缺乏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技術能力。若外購技術,中小企業會擔憂受制于人;若內生研發,中小企業又沒有足夠的人才和資源來支撐。
三是金融機構對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力度不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基于金融機構對數字化轉型達成效果的預期能力不足,所以在信貸方面對謀求數字化轉型的相關企業表現不夠積極。
四是數字化發展的基礎設施薄弱,限制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步伐。在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地域之間數字資源分配并不均衡,如算網和云網,算力、通信帶寬分布不均衡,尚未形成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
五是數字化發展的制度建設尚需跟進。數字經濟制度建設雖然會增加監管成本,但在很多領域,制度是數字化創新的前提條件。
六是產業鏈中尚有薄弱環節。芯片等行業的“卡脖子”現象導致企業發展數字經濟過程中遭遇瓶頸,也對中國整條產業鏈的發展產生影響。
劉向東:疫情催化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速,但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在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不知如何轉型。不同于消費端,生產端或服務端企業“觸網”率雖有提升,但很多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方向并不明確,特別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改善經營狀況,自然也不清楚怎樣利用數字工具實現業務轉型的需要。
二是數字化投入明顯不足。相比于大型企業,多數中小微企業數字化投入不足,這些企業本身也缺少足夠的經營資金。而且數字化轉型不是一次性投入,隨著技術更迭,數據系統轉換成本較高,試錯成本和學習成本均超出中小微企業的承受能力。
三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參差不齊。由于各行各業差異較大,數字化設施的投資專用性較強,而且是長期持續的過程,很多企業不敢貿然投資,造成不同規模企業開展投資數字設施的狀況參差不齊。
四是企業缺乏掌握數字化技能的穩定人才隊伍。很多中小微企業收入偏低,難以招攬掌握數字技能的人才,也難以形成穩定的隊伍,進而對數字工具的利用面臨捉襟見肘的局面。再加上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數據孤島”的現象,使得這些企業更難以推進數字化轉型和實施既定的數字化藍圖。
3.加快數字化轉型,企業還需從哪些方面發力?
劉向東: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需要結合實際、把握機遇、明確方向,以小投入獲取大收益。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一是從上至下都要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這就需要企業全體員工都要定期接受數字化新技術新產品學習培訓,充分掌握數字化工具對業務轉型發展的有用性,確保明確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方向,制定相應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使其與公司發展戰略緊密匹配。
二是把握投入產出的適宜性。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適用的技術是符合企業實際的,既要考慮企業能力與技術的適用性,也要考慮數字工具的性價比,爭取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佳回報。
三是積極參與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改造。引導中小微企業積極主動參與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改造,依托全鏈條數字化系統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融通發展。積極發揮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賦能整合作用,為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提供高效的系統解決方案。夯實全產業全流程的數字基礎設施網絡,推進行業數據便利化流動和信息共享。
四是積極推動全員數字技能提升。鼓勵中小微企業積極開展員工數字化技能培訓,加大企業全體員工的數字技能素質提升,及時幫助員工掌握必備的數字化技能,使其適應新業務業態模式的涌現。
于佳寧: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應更為關注數字資產化以及資產數字化,讓數據真正成為企業的生產要素。數字資產化方面,對于任何企業來說,數據都是資產。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等前沿新興技術極大地提升生產力,而區塊鏈、智能合約等技術將帶來新的生產關系的變化,大數據、萬物互聯將帶來新的生產資料。數據資產化和有序流轉充分運用是大勢所趨,未來數據資產將成為每家企業最核心的資產類別,也將是創造數字化價值的關鍵來源。發揮數據的“乘數”效應,有助于實現其它要素的價值。此外,數據資產的安全存儲與交易是數字化進程中的重要課題。
資產數字化方面,目前很多企業擁有大量“呆滯資產”,流動性較低,面臨“有價無市”的困境,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財務困難。讓資產流動性增加的方式之一就是將資產數字化,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此外,隨著數字人民幣的逐步推廣運用,企業資產數字化的進程會進一步加速,把資金流和信息流合二為一,資金流可以變成數據流的一部分,從根本上解決差異,化解矛盾,為傳統產業向“新智能商業”轉型提供源動力。
盤和林:企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企業要對數字經濟轉型提高認識。《規劃》已經將數字經濟發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了解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提高對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認知,并結合自身的行業看數字化轉型的可能性,居安思危,著眼于長遠。
二是企業要重視數據要素流動。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時代全新生產要素,要了解數據要素對企業產銷的重要性,利用工業數據、銷售數據去做數據反饋,增強企業發展動力。
三是要善于學習,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既要在企業內部培育數字化人才,也要從企業外部引入數字企業幫助改造。市場經濟發展的最大特征是分工協作,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尤其是企業數字化發展框架設定上,科學的統籌規劃有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是企業要重視自身技術壁壘的形成。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企業應通過產學研融合推動技術成果轉化,以積極的姿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而推動企業發展。
五是注重數字人才的培養。企業缺乏數字化人才,尤其是具備數字經濟頂層框架設計視角的數字化人才,人才不僅要懂數字技術,還要有關于數字經濟的前瞻性視角,緊跟數字經濟潮流。
六是推動標準化與互聯互通。標準化和互聯互通能夠在企業之間架設橋梁,并最終形成產業生態。新的生態會帶來新的需求,創新并非一定要來自技術,數字經濟時代,更多的創新來自于已有技術的融合。
七是健康、有序推進數字化轉型。要關注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隱私,防患于未然,對各類風險做好風險預警。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