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29日,由新華網主辦,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主辦,新華網思客、人文清華承辦的“2021新華網思客年會”在北京以線上論壇的形式舉行,本次年會聚焦“中國經濟的下一程:新格局 新優勢 新篇章”。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出席并發表主旨演講。黃群慧認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我們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我們的經濟循環。

以為演講摘錄:

我今天想就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中國制造業發展新格局”這個題目。

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到了我們在未來經濟中面臨了三重壓力,就是我們說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實際上和我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有關系的。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的情況下,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中國制造業發展也會有一個新格局的呈現,所以我今天就具體針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中國制造業發展新格局來談一談。

全球產業鏈重構,我覺得有幾個驅動因素。

第一個因素就是全球化遭遇強勢逆流。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尤其是新冠疫情沖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來勢兇猛,全球化遭遇了強勢逆流,造成全球產業分工的內向化趨勢,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的巨大風險。

第二個因素就是全球的經濟治理規則正在博弈中,或者說全球經濟治理規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二戰以來所形成的全球的宏觀經濟治理框架面臨一些巨大的挑戰,比如WTO的變革會進一步影響全球產業鏈的變革。另外拜登政府也提出了所謂的全球最低15%的所得稅稅率,有200多個經濟體都簽署了這方面的協議。它肯定影響企業在全球的分布和布局。

第三個因素是我們說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大家都在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但2008年提出的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或者產業科技革命,并沒有真正的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新冠疫情沖擊以后,大家看以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導向的科技革命和我們的產業和需求實實在在結合起來,由于數字化技術在商務辦公、社區和政府治理、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包括生產制造具體的環節中廣泛的應用,帶來了整個社會生產活動、生產方式徹底的改變,這自然而然會引起全球產業鏈的重構。

全球產業鏈重構另外一個因素也是一個技術因素。大家知道我們科技革命的兩個大方向,一個是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或者說以數字化為代表;另外一個是綠色化,而綠色化又集中體現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這是全球共同采取行動直面挑戰、加深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

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對中國來說確實是一個重大任務,也是我們的戰略任務和挑戰。從現在的趨勢看,未來這種綠色技術會產生一些革命性變化。這種革命性變化當然會引起我們整個產業鏈的變化。這是第四方面因素。

而這四個驅動因素之外,從國內看,我們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規劃下的一個新發展階段。以新發展理念作為指導,我們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支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相應的整個產業鏈也會有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針對制造業來說有產業的變化。

那么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什么?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我們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我們的經濟循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7個方面的重大政策,在結構政策上,尤其強調通過結構政策來暢通我們國民經濟循環,而結構政策里又強調了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強調了房地產業本身的健康發展,包括從產業循環、產業鏈條角度,怎么能夠形成一個金融房地產,包括制造業、包括科技相互促進的健康的產業鏈條。

所以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這里和經濟循環暢通無阻是一個關鍵。形成一個供給和需求高水平的動態匹配的關系,從而形成經濟循環暢通無阻。當然供給和需求既包括國內大循環為主,就是我們擴大內需的這種戰略基點,也包括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它的本質特征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正是這個原因,在通過結構政策來暢通國民性循環的時候,第一點就提到了要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制造業非常重要。

中國制造業現在一個最基本的特征,我們經常提叫大而不強。

從長周期來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才開始真正建立自己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尤其改革開放以后增速非常快。到了2019年,我們已經是美國、日本、德國三者之和,占全球的比例接近30%,但是我們這種問題是大而不強,我們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受限的,而且這些年由于關鍵核心技術受限,對制造業的發展影響還比較大。現在我們制造業的比例里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方面我們在全球制造業占比增長得很快。另一方面,在國內占GDP的比例卻是逐年下降。

2008年中國制造業占GDP比例達到32.1%,到2020年已經降到了26.2%,就是說經過將近10年的時間,我們快速下降了6個點,另一方面我們占全球的比例卻快速上升。如果把兩條線畫在一起的話,一個下降,一個上升,經濟學經常提“剪刀差”這么一個奇特的現象。我們還考察過從全球來看,是不是都有這個現象,后來考察的結果是美國、日本、德國、韓國都沒有剪刀差的現象。

這里有一個復雜的背景,國際上在統計制造業的時候,由于數字化和服務化的趨勢,產業融合已經歸到了服務業,結果全球的制造業占比,制造業量的增速就下降了。而我們可能還始終統計為制造業,因為我們制造業的服務化和數字化的融合程度并不那么深,所以我們還算制造業,結果我們制造業占全球的比例快速上升,甚至我認為這可能存在一個所謂的制造業占全球比例的虛高現象,但是我們國內占比因為是同比的口徑確實是下降了,這反映了我們去制造業化的程度。

這種制造業服務化程度低,制造業數字化程度低,反映了我們大而不強的一個方面,尤其在企業改革以來,我們實施的“三來一補”,這種“三來一補”往往是關鍵的核心的東西我們生產不了,通過買過來進行加工組裝,直接出口。這樣我們就對這個產業基礎忽視了,這是一個短板。

在十大先進制造領域,包括信息技術、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天航空設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設備、農業裝備、新材料以及生物醫藥等領域,我們的工業四基核心的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行業技術基礎合起來有682項是短板。

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全球產業鏈正在重構,加快構建新能源格局,提升產業基礎,包括解決卡脖子工序核心技術已經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它是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一個本質特征的要求。

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覺得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第一就是要著力構建一個圍繞著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的創新生態,核心是科技創新,創新鏈加上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形成一個創新生態的完善。

第二要發揮競爭政策,實際上很多顛覆性技術的產生,主要是在一個好的產業基礎競爭政策框架下,需要有很多中小企業發揮作用。中小企業在競爭中會死亡一批,但同樣由于競爭政策的促進,會產生一批顛覆性技術。

第三就是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剛才我說的工業四基這方面是我們的短板,而且也提到了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這四個方面要加強。

第四形成制造業的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關鍵是怎么能夠促進中國的企業從低附加值環節向高附加值環節拓展,也就是我們說的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我認為各類企業情況不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戰略。比方說如果你是真正的大企業,有一定的基礎技術創新的能力,就可以采用生產者驅動路徑。用最初的生產環節向兩端高附加值去拓展,尤其是向基礎研發這方面去拓展。實際上現在很多大企業像華為這方面的研發投入非常大。

另外還有一些基于大批品牌消費者的大型企業,這種品牌也許原來并沒有太關注生產和研發,但是它屬于在消費者里很有影響的品牌,那么就可以用購買驅動路徑,從購買品牌的環節向研發環節去拓展。

還有大量的中小企業,這種中小企業要做的一個目標,我們叫隱形冠軍。我去做某個具體的細分市場的產品的冠軍,通過打造某一個具體的產品、某一個工藝、某一個環節,做得全球最好,那么就可以做隱形冠軍,這也是能夠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環節。

如果通過這幾方面的努力,我認為我們制造業會改變這種大而不強的格局,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會得到大幅度提升,然后形成一個制造業發展的新格局。制造業新發展格局又促進了整個經濟的新發展格局的形成。一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信息來源:新華網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