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光荏苒,今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二十周年。為紀念這砥礪奮進的二十年,中國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開展了“中國入世二十周年農業領域系列活動”,共謀我國農業貿易和鄉村振興未來發展。其中由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主辦,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中國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承辦的“中國入世二十周年農業發展高層研討會”將于1011日至12日在京舉行。本文是“中國入世二十周年農業大事記”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正文

入世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規模高速增長,農產品市場愈加多元,產品結構更加多樣。我國逐步成為全球農產品貿易大國。

1、貿易規模持續增長,地位顯著提升

入世前的19962000年間,我國農產品貿易額年均增速為2%。入世后,我國農業高度開放,農產品關稅大幅削減,市場準入門檻顯著降低,同時面臨的外部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享受到WTO其他成員國給予的優惠關稅和市場準入機會,農產品貿易進入快車道。20012020年,農產品貿易額由280億美元增至2468億美元,年均增長12%

2001年入世時,我國農產品貿易額約占農業增加值的15%。入世后,我國農產品貿易對農業的影響日益加深,2020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升至21%。大豆、肉類、植物油、食糖等大宗產品進口成為重要的供給來源。我國農業與世界的融合度逐漸增強,農產品貿易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不斷提高。2001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約占全球的3%2020年提高至8.5%,排名由第十一位上升至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2、貿易順差轉為逆差,大宗農產品全面凈進口

入世前,我國農產品出口常年高于進口,貿易基本保持順差。入世后,進口以高于出口的速度迅猛增長,貿易由順差逐漸轉為逆差。20012020年,農產品進口額由119億美元增至1708億美元,年均增長15%;出口額由161億美元增至760億美元,年均增長8.6%;貿易差額自2004年起由順差轉為逆差且逐年擴大。20042020年間,逆差由47億美元增至948億美元,年均增長21%,高于同期進出口增速。

貿易逆差的背后是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凈進口激增。入世之初,我國大宗農產品中只有油籽、植物油和部分畜產品凈進口規模較大。入世后,除原有這些產品凈進口繼續擴大外,谷物、棉花、食糖、肉類、乳制品等農產品也實現大規模凈進口。20年間,大豆凈進口量由1000余萬噸增至1億噸;食用植物油從100余萬噸增至1000余萬噸;谷物由凈出口500余萬噸轉為凈進口3000余萬噸,其他大宗產品凈進口也成倍增長。

3、貿易圈子不斷擴大,產品結構愈發多樣

入世前,我國屬于沒有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圈外人”,進出口市場雖然很多但貿易集中度較高。2001年,我國與198個國家和地區有農產品貿易往來,而前10位的貿易額占比達70%,主要集中在東亞和美洲地區。入世后,我國農產品進出口市場更加多元,貿易集中度進一步降低。2020年,我國農產品貿易伙伴增至216個國家和地區,前10位貿易額占比降至58%,地域范圍擴展至全球各地。

產品方面,入世前,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產品貿易側重出口創匯和品種調劑,主要出口水產品、蔬菜、禽肉等產品;進口油籽、植物油、羊毛、生皮、凍魚等產品。這些產品中,初級產品和原料型產品占比較高。入世后,農產品貿易的功能逐漸轉向保障國內糧食安全、滿足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和促進農民增收。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具比較優勢,成為出口主導品種,但谷物、肉類等出口逐漸減少。進口結構中,油籽、谷物、植物油等原料型產品進口繼續增加,而肉類、水果、乳制品、對蝦、葡萄酒等直接消費品和深加工產品進口逐漸增多,品種也更加豐富。

4、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出口示范效應更加突出

入世后,我國履行承諾,逐步開放外貿經營權,將管理制度由審批制轉向備案登記制,同時取消外貿經營的門檻限制,擴大外貿經營者的范圍。在外貿環境持續寬松的背景下,外貿經營主體的數量和類型不斷擴大,涉農民營及外資企業數量和比例也大幅提升。

出口企業的不斷壯大給產業和地區帶來的示范作用越來越突出。入世后,農產品出口企業紛紛建立起一套與國際接軌的質量安全和標準控制體系參與國際競爭。這些高于國內的標準和領先的技術體系為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同時出口企業集中的沿海地區為內陸省份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借鑒,帶動了其他地區貿易的發展。

信息來源:農業貿易促進